專營大益、下關普洱茶收藏與交易

其他

【藏茶閣嚴選】豆韻普洱熟散茶 陳期20年 老韻迷人 甜香宜人 適合煮茶

【藏茶閣嚴選】豆韻普洱熟散茶 陳期20年 300克 老韻迷人 甜香宜人 適合煮茶

 

【藏茶閣嚴選】豆韻普洱熟散茶 陳期20年 300克 老韻迷人 甜香宜人 適合煮茶 2

【藏茶閣嚴選】豆韻普洱熟散茶 陳期20年 300克 老韻迷人 甜香宜人 適合煮茶 3

第一沖茶湯近拍  略帶有糯米香,茶湯色澤紅栗,入口濃稠

第1~9沖的開湯圖,第3沖重手泡一分鐘,迷人老茶的豆韻迴盪口中

葉底圖,條索較為粗壯,估計在十級以上,入手觸感偏硬,猜測曾經歷濕度較高的倉儲環境

包裝上採用高品質咖啡專用袋,內層鋁箔外層牛皮紙,阻隔潮濕、異味、陽光,可重複使用

 

茶名 豆韻普洱熟散茶 生、熟茶 熟茶
陳期 20年 倉儲環境 香港石塘咀自然倉

普洱茶依照型態可區分為緊壓茶與散茶,再依是否有人工發酵而分為生茶與熟茶,其中緊壓茶包括了餅茶、沱茶、磚茶等。由於早期交通運輸不變,壓製成緊壓茶有利於馬幫的運輸,因此緊壓茶從清末 後就逐漸成為主流,不過從主角淪為配角的散茶倒也不會消失,畢竟緊壓茶與散茶各有優缺點。

緊壓茶的優點 :
1.外型及重量固定,而且體積小,利於運輸與買賣
2.茶中心陳化速度慢,品飲時每沖間易產生層次感
3.緊壓茶可加入內飛,有助於辨識

散茶的優點 :
1.無須撥茶,投茶量易掌握,取用方便易沖泡
2.與空氣接觸面積大,因此陳化速度快

雖然我的普洱入門茶就是散茶,不過我一直沒賣,原因很簡單,我常喝的茶主要集中在2003年以後的中期茶及新茶,還有1995年以前的舊 茶及老茶,都以勐海及下關二大廠的正廠貨為主,在老茶友的幫助下,我建立了正確的品飲口感,因此能達到我品飲基 準線的散茶不多,能過關的散茶要嘛是價格貴,不然就是沒充足的供貨量,再者,我也不願意為了賺錢,把自己的招牌給砸了。

經常有茶友問我,是否有好喝的茶可以推薦? 年輕的茶友腸胃比較好,我還能建議陳期3~8年的中期生茶,40歲以上的茶友就只能建議近年的熟茶了,畢竟苦澀度較低的舊茶或老茶雖然好喝,但是價格實在不親民,97水藍印若是7542,一餅要好幾萬,就算是熟的,也要價七八千,80厚紙7542就算是拆散的散塊也要好幾萬,更別提原包要價20幾萬了,試 問,這樣的茶好喝嗎? 當然好喝,不過買來投資收藏的人有,買來自己喝的….少。

如果想買些好喝但是價格不貴,沒有農藥殘留問題,陳期15年以上的舊茶有沒有? 這樣的問題我常被問,在此之前,答案是NO,因緣際會之下,從一專營老茶的茶商處得知,他手中也有大量的舊散茶,在試喝了10餘款後僅挑選出3款,而本商品… 藏茶閣嚴選 – 豆韻普洱熟散茶 ,便是其中一款。

藏茶閣嚴選 – 豆韻普洱熟散茶 主要的倉儲環境是香港石塘咀工業大廈,由於地價相對較低,早期工業大廈成了香港茶商倉儲的首選,本商品由葉底及乾茶嗅聞,研判曾經儲存在濕度稍高的環境,但並非人工蓄意構築的濕倉,因為茶乾表面無白霜,而且輕微的倉味(類似菠菜接近根莖部位的梗,煮熟後吃起來的味道)可以在洗茶時輕易去除。

豆韻,經常出現在入倉的老生茶或舊茶身上,它屬於老韻中的一種,例如80下關沱、入重倉的80繁鐵、早期輕發酵再入倉的熟茶等,基本上屬於熟成度較高的普洱茶才會出現的韻味,陳期15年以內的茶我未曾喝過有豆韻的。

乾茶評語
外觀結團成塊,有熟茶的特徵,體積較大,茶菁屬於10級以上的粗壯大葉,外觀無白霜,略有倉味(醒茶四天退了七成),茶菁完整性高,並非碎料的次級品

開湯評語
100℃熱水注入蓋碗,洗茶60秒兼做二次醒茶。第一沖茶湯色澤紅栗,輕聞茶湯與葉底,略有糯米香,湯質濃稠,有膠質感,入口順滑,甜韻 明顯。第三沖嘗試重手泡1分鐘,茶湯色澤轉呈暗紅,入口後豆韻明顯,迷人的老韻,甜韻與豆韻瀰漫於口腔,浸潤著味蕾與下顎,寒冬中飲之, 洋溢著滿足感。七、八沖的茶湯並未有明顯的掉水,茶湯過後,留下的甜、潤、香、滑,恰到好處,令人不自覺的一杯接著一杯。

《世說新語》《煮豆》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散茶的缺點是無從透過拼配達到品飲的層次感,不過這也是煮茶的缺點,然而將藏茶閣嚴選 – 豆韻普洱熟散茶 拿來煮,反而恰到好處,無論是煮茶或是重手泡,可以放大這款茶的優點與缺點,豆韻普洱熟散茶沒有重泡下的苦澀問題,也沒有令人不舒服的體感與味道,《煮豆》這首詩恰與它相 映成趣,順帶與各位分享。

PS: 泡飲這款茶的建議…洗茶40秒~60秒、熱水溫度宜高不宜低、100 CC的置茶量8克

售價為300克一袋的價格,散茶(可混搭)購物滿3台斤(1800克)以上,每斤優惠價1700元

最多可購 30台斤 / 箱 優惠方案 購物滿三千免運費
贈品 每箱出貨附上(不指定)6克茶樣二款(購物滿五千可指定)
附註  

分享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