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勐海茶廠60週紀念茶, 2000年 時生產,一口料且細芽多,距今已有16個年頭。棉紙上有很明顯的茶油痕跡,在茶餅正面與背面皆呈現這種點狀的痕跡。
圖2,勐海茶廠60週年紀念茶的近拍,這種茶油痕跡很容易被新手誤會為水漬或髒污
圖3,它是2010年大益的7572熟茶餅,棉紙正面也有茶油痕跡,我用紅圈標示出來了
圖5,拉近來看的話,可以清楚看到棉紙上有不規則散佈的點狀茶油痕跡
圖7,這是2006年下關FT8653-6鐵餅,台地拼配茶,它是薄棉紙,所以非常透氣,在棉紙正面比較不容易看到茶油痕跡,不過如果你仔細看….
圖8,透過放大圖我們可以看到薄棉紙的FT8653-6鐵餅正面,其實棉紙上還是有茶油痕跡,因為透氣而且紙薄,所以不容易看到痕跡,我特地用紅圈標示茶油痕跡出來
圖9,背面就很容易看出茶油痕跡了,為什麼?黃色部分是棉紙交疊的地方,二三層棉紙疊在一起,薄就成了厚,容易吸油外,也容易看出痕跡。
圖10,再來放大看FT8653-6鐵餅的背面,茶油痕跡不再是小點狀,而是一小片的範圍
圖11,按理棉紙背面的茶油痕跡不是從餅背浸出,就像這張圖一樣,整筒的茶餅疊在一起放置,揮發油往上揮發,第二餅正面的油就會浸到第一餅背面,所以餅背的茶油痕跡是下面那餅茶所造成的。
圖12,不是所有的茶都會有茶油痕跡,這一餅2008年下關一鳴驚人就沒有,在我經手的數十件相同產品中,少部分有茶油,大部分沒有,估計這跟倉儲環境有關,細節晚點再深論。
圖13,它是2011年大益7542,距今只有5個年頭,一樣有茶油,只是比較少
圖14,這是2006年大益的0622,三年前剛到我手上時是沒有茶油的,放個一年多後就開始出現茶油痕跡了
圖15,這是0622茶餅的背面,660克的大餅一樣有茶油
關於普洱茶餅的茶油痕跡,我在網路看到的都僅止於經驗上的分享與推論,沒有科研數據來佐證,對於茶油痕跡的解釋與推論,就有點隔靴搔癢之感,而且容易以訛傳訛,如同渥黃工序被妖魔化一般。
由於網路上並未見到學術上的科研論述,所以我花了點時間去找,並 將科研與經驗的結論整合如下: 學術上的…. 1.倪倩等人以水蒸氣蒸餾法取得普洱茶揮發油,鑑定出內含化合物 達50種,主要為醇類、酸類、醛類、烴類、酯類、雜氧類、芳香族、雜環類等八大類,它們跟普洱茶香氣有關。(註1) 2.魯毅等人的研究指出,普洱茶生、熟茶內含的揮發油成分大致相同,唯熟茶中芳甲氧基類化合物普遍高於生茶,而芳甲氧基類化合物在其他茶類中並未檢出,初步確定其為普洱茶揮發性的特徵成分,推測其為普洱茶後發酵工藝所產生。(註2) 這二篇研究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與確認… a. 茶油痕跡的出現是因為揮發油所造成 b.普洱茶香氣與揮發油成分有關,這也是為何普洱茶隨著時間經過,香氣會轉變(酚類會降解與轉化、雜氧類化合物會增 加),並進而逐漸消失 (老茶的茶餅沒香味,要泡才能泡出來香味) c.普洱茶後發酵工藝會產生其他化合物(例如芳甲氧基類化合物), 因此三年內的新茶少見茶油痕跡 d.茶油痕跡的有無,與生或熟茶、大樹或台地等因素無關,因為揮發油成分大致相同
經驗上的…. 1. 多數三年內的新茶不會出現茶油 我見過有茶油痕跡而年份最少的是三年多的新茶 2. 茶油痕跡普遍出現在生茶、熟茶、大樹茶、台地茶、乾倉茶、入倉茶身上,不是一定有,但常見! 普洱茶內含的揮發油成分在上述產品上大致相同,唯比例稍有差異罷 了 3. 茶油痕跡的有無,與普洱茶自身茶質無關,與倉儲環境關連較大 在乾倉的基礎上,溫度與空氣流通是造成茶油痕跡的主要因素,這個道理很簡單,溫度與揮發呈正比,而空氣越不流通,揮發會使得茶油痕跡越多,這也能解釋為何昆明倉或北方倉比較沒有茶油痕跡,而廣東倉 或台灣倉會比較常見 4. 同一件茶甚至同款產品數件堆疊,在相同的儲存環境下,還是有可能出現部分有茶油痕跡部分沒有的情況 科學上,其他條件需嚴格控制後才能客觀比較,例如整件茶靠牆放置,遇到西曬牆面,箱子就會有某一面承受較高的溫度,再者,不同高度在相對密閉的環境下,溫度還是有差異的 5. 在不是特別潮濕的環境下,若要維持普洱茶香氣,空氣適度不流通是必要的,例如整筒 (竹殼或紙袋)的藏茶環境適合用紙箱,這種情況下也會產生較多的茶油痕跡
結論: 1.普洱茶棉紙上的茶油痕跡是普洱茶內含的揮發油所造成,它們與普洱茶香氣有關,當茶儲存於乾倉環境三年以上,溫度超過攝氏25度而空氣相對不流通的情況下,便容易出現茶油痕跡 2.茶油痕跡的有無與普洱茶的茶質、樹齡、生熟、乾倉或濕倉等因素無關,主要影響因素是倉儲環境,尤以溫度及空氣流通性為最,然而太低的溫度雖能抑制揮發油的出現,但也不利轉化(菌的繁衍),過度通風雖有助於揮發油的消散,但同時也讓普洱茶香氣隨之消散,這是一個兩難的問題 3. 茶油痕跡是普洱茶存放過程中常見的自然現象,就像自然農法的蔬菜有蟲咬痕跡一般,就算當下你買回沒有茶油痕跡,很有可能在你正常儲存一段時間後就會出現(尤其在夏季高溫超過30度的環境下),消費者應該用正面的態度來看待普洱茶的茶油痕跡,它僅止於暗示這餅茶可能 曾在中國南方(例如台灣)較炎熱的地方儲存過而已,不代表它比較差,何況你買的是個食品,而不是注重品相的 藝術品。
註1:倪倩、佟玲、李文博、高鈞、王強等,氣相色譜-質譜法測定 普洱茶揮發油的化學成分,安徽農業科學,2011,39(12),7072-3 註2:魯毅、李燕思、段靖、尹瓊玉、馬靜、邱彥等,普洱茶揮發油 中特徵性成分分析及其含量測定,醫藥與臨床研究雜誌,2013,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