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營大益、下關普洱茶收藏與交易

嘜號與批次

普洱茶嘜號與批次的說明:

雲南茶業進出口公司從70年代開始建立了許多嘜號,每一個嘜號都包含了特殊的意義,第一個嘜號的誕生是7432與7452,以7432的嘜號為例,前面兩位數為創制該品號普洱茶的年份,亦即1974年 ; 最後一位數為茶廠的代號(1為昆明、2為勐海、3為下關、4為普洱),大益為原勐海茶廠改制,故最後一位數為2 ; 中間該位數則為普洱茶的茶菁等級,7432代表該餅茶菁"綜合等級"為3級的"拚配"茶餅,1974年研發配方,由勐海茶廠生產。又例如下關門神8653,是在1986年由香港茶商陳寶航先生訂製,綜合茶菁等級為5,最後一碼3代表它是由下關茶廠生產,目前常見T8653,多個T代表這是鐵餅(平板模有乳丁沒窩底);比較特殊的是7262這個嘜號,因為7262中的72不是代表該品號是1972年所研發的,是為了紀念1972年著手研發熟茶渥堆技藝(實際研發成功是在1974年由吳啟英女士努力而成)。

嘜號出現的意義

嘜號的出現,代表規格化大量生產的時代來臨,普洱茶界稱此為七子餅時代,因為有嘜號代表有配方,使用的茶菁是什麼茶區、毛料倉儲多久、茶菁等級的比例等,都有了制式生產的標準,就連重量也都有所依據,由於中國對於重量的單位沿用市用制,亦即一公斤等於二(市)斤,因此俗稱的一斤就是500克,與台灣慣用的一台斤為600克不同,而且一斤由十六兩改為十兩,因此一兩即為50克。七子餅以七餅為一筒,市場上販售常以筒為單位,因此慣稱七子餅,而一筒設計上的重量為五斤,也就是2500克,平均每餅的重量即為357克,這也是為何七子餅每餅重357克的由來。

 

茶菁等級的劃分

勐海茶廠將茶菁的等級分為宮廷、特級、1到9級,最高等級為宮廷,它是以茶的金芽為主,特級則是一芽一葉、一芽二葉,另外1~9級中,1表示較小的嫩葉,9代表最粗大的茶葉、茶梗。 茶葉越小,芽越嫩,重量也越輕,採收成本較高,製成茶品價格自然較高,但通常茶菁的等級跟品飲的評價是没有必然的關係的,何解?


喝慣台灣茶的朋友可能會認為普洱茶採用細嫩的茶菁,代表這是等級較高的茶,其實台灣茶的觀念運用在普洱茶身上倒不適用。因為芽的優勢在於香氣,台灣茶強調現喝,普洱茶則需陳放,而芽因為尚未長成葉,所以內含物較少,不利於陳放後的轉化,且芽多的熟茶,渥堆味會較重,陳化到評價最高峰所需的時間也較長。

至於第一葉與第二葉,它含有較高的茶多酚、兒茶素、胺基酸、咖啡因與果膠,茶多酚也就是茶單寧,台大的研究指出它有瘦身、抗癌、降膽固醇的功效,缺點則是它的副產品是咖啡因,而喝茶所感受到的苦澀,也是來自於茶多酚,茶多酚越高就越苦澀,陳茶與熟茶的茶單寧與咖啡因就低很多,所以冬天喝熟茶不傷胃又能暖胃,也不會喝多了半夜老跑廁所。 

較為粗壯的第三葉與第四葉則有較高的黃酮類、還原糖與蔗糖,這是喝茶會感覺到甘甜與回甘的因素,因此熟茶中等級較低的茶菁,較容易出陳味與甜味,這也是7572會成為大益銷量最大的熟茶產品原因之所在。

拚配技藝的重要性

普洱茶非常重視拚配的技藝,透過芽葉粗嫩不同的拚配、茶區不同的拚配、毛料年份不同的拚配、台地茶與大樹茶的拚配,可以呈現出每泡水間不同的口感(層次感),降低製造成本、延長泡水次數,甚至達到隱藏缺點發揚優勢的目的,然而拚配細節,就像可樂配方一樣的神祕,它不是簡單的加減法運算,1+1經常不等於二,因此沒有歷史傳承的茶廠,就只能仰賴"山頭茶"來搶市,而拚配牽涉到配方歷史、不同茶區的茶菁採購量、茶菁的庫存量…等,因此拚配是大益與下關二大廠的優勢,也是所有二線廠的劣勢。

純料大樹茶的缺點就在於沒有拚配,沒有拚配就缺乏層次感,單一口感由濃轉淡,常喝容易喝膩,而熟茶因為經過渥堆,熟茶要拚配,就要不同等級不同茶區的茶菁分開渥堆,規模不夠大的茶廠,是沒有實力這麼做的,而渥堆的技藝以勐海茶廠最優,這也是為什麼大益的熟茶價格普遍較貴的原因。

大益普洱茶同嘜號同年份"不同批次"的產品品質有差異嗎?

大益普洱茶同嘜號同年份"不同批次"的產品品質都是一致的。大益普洱茶每個批次的產品都是嚴格按照所研究和開發的獨特配方加工生產而成,所以相同品種不同批次的產品只是生產時間的安排上不同,其用料配方及加工工藝都是一樣的,產品品質穩定性能得到很好保障。

以上是大益官方的說法,按照邏輯確實應該如此,然而坊間多數人仍然偏好第一批的產品(例如201批,2代表的是201"2"年,01代表第一批),因為仍有不少人認為,廠家為使該產品好賣,第一批產品會用較好的茶菁來生產。然而大廠邏輯上不會這樣做的,畢竟他們總希望該產品能賣到第99批,如果只有第一批是用較好的茶菁,那永遠只會生產到第二批了,因為第二批總是會滯銷。事實上同一年度同一嘜號的產品,不同批次是會有些微不同的口感,然而差異小到只有少數人喝得出來,而且不代表較早生產的會比較好,例如2005年的8582,504批就比較被推崇。

消費者要買來喝時,沒必要硬要買較貴的第一批,除非那茶是首度面世,第一批有其紀念意義,價格會較貴,未來的漲幅也會較大,例如2006年首度出現復刻版的7432,由於茶餅內壓有紅絲帶,價格就比07年的7432貴二、三倍。

以7542這二年的生產來看,都分別生產了六批,買來收藏增值的多數買第一批,剩下的五批誰買的?都被買來喝的消費者買走了。至於收藏一定要買該年的第一批嗎?如果你有賣的管道,答案是不一定,我分析過2007年7542與8582同年份不同批次的增值幅度(以Yahoo拍賣一元起標的結標價計算),二個案例的結論都是…漲幅相去不遠,大概年平均報酬率差了2%而已,這2%可以當作第一批買進成本較高,倉儲失敗的風險貼水,如此而已。而另一個案例是2011年7542-105批與2012年7542-201批跨年分的漲幅比較,結果是7542-105批的漲幅還比7542-201批多了6%,投資一定要買當年第一批嗎?我的看法是…不見得。

另一個問題是…同嘜號但是不同年份,茶質會一樣嗎,基本上都會不一樣,因為就算都用同一顆茶樹的茶菁,不同年份摘採就會有不同的茶質,所以同嘜號不同年份的茶,價格多數會有差異,而大廠的貨(大益與下關),年份只差一年的話,價差相對會較小(少數茶品差異極大),因為大廠製茶的穩定性較高,比較不會出現今年好茶明年爛茶的情況,這一點小廠就比較嚴重了,所以買小廠茶以為撿到便宜的網友,要特別當心價格便宜是因為品質較差。

如果年份差異剛好在轉化完成與否的差異上,價格落差也會比較大,例如2005或06年的茶,迄今(2013)陳放7年以上了,第一階段的轉化已經完成,如果適飲性與口感評價都過關了,價格就會比2008年同嘜號的茶貴了不少,因為想現喝的人肯出較貴的價格,省去等待的時間,而部分收藏家因為轉化風險降低很多,也願意用較高的價格購入收藏,畢竟買08年的茶如果轉化結果不理想,二年後恐怕就要認賠賣出了。

分享至 . .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