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營大益、下關普洱茶收藏與交易

大益

2016年 大益 山韵 經典再現 高山茶菁 味厚韻長 山韻

1601 山韵

1601 山韵

2106 1601 山韻

山韻整件採用傳統竹簍的包裝,竹簍外另有印刷 “山韵 1601” 字樣的編織袋

竹簍以麻繩綑綁,內附傳統大票與新型大票各一張

我個人是比較不喜歡這種傳統包裝,因為竹壳碎屑與麻繩纖維容易掉落外,也易招蟲咬

餅面茶菁多已呈現墨綠色,拼配有陳年茶菁,且未似過往以較細茶菁灑面

餅背茶菁等級與正面相仿

採用1800米高海拔的布朗山與勐宋茶區茶樹為基底

乾茶近聞有著濃郁的勐海味

過往每餅會附上一張長方形的內票,1601 山韵 則以圓形且與餅同大小的大益茶介紹文取代

1601 山韵 真偽辨識的重點,用紫外光照射防偽標籤來辨識是最簡單的

第三沖茶湯泡泡久而未破,顯示茶湯富含膠質

標準泡法可達12沖以上,圖示2~10沖,湯色澄黃明亮

茶名  山韻 (山韵) 生、熟茶  生茶
茶廠  勐海茶廠 生產日期  2016年12月28日
規格  357g/餅 x 7餅/筒x 6筒/件 外型  泡餅
大益(勐海茶廠)於2006年推出山韻,以紅色大益的棉紙包覆,棉紙上方印有 高山 ‧ 韻象,下方則是山韻二字,這餅茶頗受市場好評,目前市場價在28000/餅。而大益在2008年推出高山韵象餅茶,棉紙上標註高山茶菁,市場將它視為五韻 – 山韵系列,因此08年的高山韵象價格目前被炒高至 9400/餅 左右,大益緊接著在12、13、16年繼續推出高山韵象青餅,價格帶則落在2200~1100元之間,值得一提的是….大益在2016年推出高山韵象後,17年又推出1601批(16年底生產)的山韵,換言之,16年除了有高山韵象外,還另外有名稱為山韵的產品,那麼誰是真正 五韻-山韵 系列的產品?很明顯1601批的山韵才是,高山韵象應該歸納為08年才開始的系列產品。

1601批的大益山韻有何特色?大益官方的文宣是這麼寫的…

大益特意為您甄選普洱核心產區海拔1800米高山大樹精製而成

既有布朗高山之苦釅,又有勐宋之蜜香

品感似排山倒海般霸氣剛烈,韻味如高山流水之綿延清揚

此才堪稱 “山之韻味”!

從文宣可以歸納出來,山韵採用的基底茶是海拔1800米的布朗山與勐宋大樹茶,佐以其他名山的原料拼配而成。另據大益勐海茶廠首席拼配師邵愛菊介紹,此次1601批山韻的整個設計風格,是在06年山韻的基礎上,又提升了品質的豐富性和強度感。其次,利用茶廠多位專業人士的力量與結合茶廠品鑑高手們的舌頭,經過反复的調整之後才有了這個相對完美的配方。第三,當然是強大的原料庫存支撐。相比06年,現在的原料庫存比較豐富、多樣,能從不同方位滿足拼配的需求。

布朗山:布朗山位於西雙版納勐海縣,靠近中緬邊境,著名的村寨包括老班章、老曼娥等,全鄉海拔最高2082米,年均氣溫18~21度C,有學者考據,人類消耗的第一片茶葉,就是四千多年前當地布朗族所採下。當地茶樹採取原生態(有機)管理為主,布朗山茶的特色是入口略苦,醇厚度佳,層次感豐富,茶韻綿長。

勐宋:隸屬於勐海縣勐宋鄉,亦稱大勐宋,海拔最高達2429米,著名的有那卡、滑竹梁子、保塘等地,勐宋擁有古茶園達3800畝,勐宋茶的特點在於湯色金黃透亮,香氣突出,掛杯香持久,甜味瀰漫,回甘綿長。

2016年大益 1601批 山韵的個人開湯如下:

茶餅壓製適度偏鬆,完整葉居多。茶湯湯色橙黃透亮,略帶煙香,入口有布朗山特色的苦韻,澀略顯於舌面,泛於二頰,收斂性佳,有大樹茶的特色。茶湯膠質豐富,有潤感,舌尖回甜鮮明,層次感豐富。以回甜而言,較少有普洱茶如此鮮明而持久。飲至末段,勐宋蜜甜香特色越發鮮明,令人不忍棄之。

整體而言,醇厚的茶湯雖略有苦韻與澀感,但韻味瀰漫於口腔而綿長,後續帶出喉部回甘與舒適感持久,有著豐富的布朗山頭特色,尾水時,布朗山頭繁華落盡,勐宋蜜甜獨領風騷,山韵,它是一款令人印象深刻的茶。

無論是我在選茶投資或給茶友投資建議時,考量的主要是茶品知名度與對比分析,一款茶如果沒有明星光環,就不能吸引龐大資金買入並儲存許久,同時,它的茶質在與其他相鄰年份、價格帶的茶對比下若沒有優勢,其價格穩定性與可期待性,自然就不會理想,因此這款2016年大益山韵,我對比了2015年紫大益、2016年老樹圓茶、蘭韻、群峰之上後,山韵讓我較為青睞,也推薦給想要藏茶投資的朋友們。

PS:山韵因為採用竹匡包裝,所以運輸時容易造成茶餅碎邊,在廣州碎邊的山韵為數不少,而價格也比沒碎邊的每餅便宜一百多人民幣,我進貨時特地高價挑選沒碎邊的,反映在零售價上,藏茶閣的山韵好似比別人貴一點,這也是無可奈何之事。

最多可購 一件(42餅;六筒)或以上 優惠方案 購物滿三千免運費
贈品 每箱出貨附上(不指定)6克茶樣二款(購物滿五千可指定)
附註 嘜號、真品保證、自取等細節請見“關於我”

分享至 . . .